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0)引子 -- PBS

共:💬174 🌺709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5)敢不敢打一架?

落后就要挨打,燃料不多就要挨打。反过来说,燃料多就有底气,就敢打架。

整个西方的崛起就是武力崛起,就是比胳膊粗细,秀肌肉能量,从来不用软实力。英国人打西班牙荷兰法国,所向披靡,就是仗着块头大。

英国的煤产量1840年是德法美3国的总和的四倍之多,1860年英国煤产量是全球的一半。就像今天美国军费是后面7个国家的军费总和一样。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所以自从拿破仑被送到南大西洋那个小岛后,在欧洲大陆上各国都巴结英国,走路见了英国都绕着走,基本上不去招惹这个超级大国。总而言之,认了,大家都认孙子不就结了?

事情正在起变化。

到了20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大块头,那就是德国。在俾斯麦首相的铁血政策下,德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后,成为一个急速串起的新秀。

看看1913年各家的燃料底子和钢铁底子吧(请注意燃料新军---石油):

德国——煤产量27700万吨,钢产量为1570万吨。石油产量为12万1千吨(奥匈产量为110万吨)。

英国——煤产量29200万吨,钢产量为900万吨。(印度石油产量为110万吨)

法国——煤产量4100万吨,钢产量为470万吨。

俄国——煤产量3600万吨,钢产量为490万吨。石油产量920万吨。

这里也把欧洲的表弟美国的产能放在这里:

美国——煤产量57100万吨,钢产量为3180万吨,石油产量为3400万吨。

相应的产值也放在这里:

1913年各国相应的产值:

德国——16(产值104点9亿美元)

英国——14(产值91点8亿美元)

法国——6(产值39点4亿美元)

美国——38(产值249点2亿美元,采用1914年数据)

现在可以看到德国的煤产量已经同英国不相上下,而钢铁已经超过英国,如果计算产值(鸡的屁?),德国则已经超过英国。

根据孙子的理论,现在该轮到英国做孙子了吧?

看看这些数据,不要说威廉二世,也许你我也要满腔热血沸腾,手痒痒,要过把做帝国的霸主瘾了。威廉二世要找碴子干架,要扩充殖民地,不能满足于德国仅仅享受只有头顶蓝天的地位---真是不知足,看看今天北京还有蓝天吗?

我们现在知道在1913年德国的块头超过了英国,但是英法俄加起来还是比德国大,更重要的是还是那位闷声不响发大财的块头是各位的总和---他还没有发话,你们呱噪什么?

可见大陆国国家如法国的拿破仑或德国的威廉二世,根本不懂能源和产能同国家实力的关联。尤其是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对明摆着的大块头美国居然大不敬,不建立统一战线,挑战不可能,最后结局可想而知。

人们经常说:历史事件第一次出现以悲剧形式,第二次则以喜剧形式出现。德国人可以连续演出两次悲剧,看来人品实在不行啊。

通过两次同德国人交手,美国人从表弟变成表哥,最后成为表叔。

什么是3块表?这就是3块表。

通宝推:海峰,
家园 第一,不是所有人都有班定远那么大的勇气

第二,汉代中国整体的政策是扩张性的

第三,班超是士大夫,郑和是太监。东汉的皇权又弱。班超抗命实际没有任何副作用。郑和抗命必然死路一条(永乐是最猛的君主,士大夫抗命也照杀不误)

最后,东汉在西域的霸权也只持续了70-80年

家园 你的观点我第一次见到

关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失败,为什么规模比西方人大那么多,觉的很有道理很新颖。是你自己总结的还是看到的阿

对这些东西,我只是感兴趣,确实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

家园 这个吗,萨苏就曾经八卦过

梁山好汉拓殖南洋,开发澳大利亚,贩卖印度阿三为奴

扯远了

中国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本身是一个和天主教欧洲大小相当的经济体,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很低。(很多欧洲的国际贸易对我们是国内贸易)而且就农业而言中国的位置更好,需要的外洋产品都不是大宗的,比如香辣调味料、海味、香料、珍惜木材,都是高级贵族、官僚的奢侈品,普通百姓的需求被专制帝国压到很低,你想连盐都吃不足的人民,他吃得起胡椒、丁香吗

三角贸易的基础之一,就是欧洲需要美洲的经济作物-糖、烟草、棉花,否则黑奴就没用了。这都是超大宗的贸易物资,中国....只有鸦片在未开放之前(1842年之前)达到过这个级别的需求

家园 我对这一段比较感兴趣,看了不少文章

忘了是哪个说的了

但是中国人一般都强调郑和远航的和平性质,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和西域扩张一样,一次不太成功的海上扩张罢了。

和哥伦布第二次、卡伯拉尔的舰队的比较,是我自己的想法。主要是给那些通过比较强调我大明如何强大的论调气的

哥伦布四次航行最说明西方拓殖的特点:

第一次,三船,90人,纯属探险

第二次,17船,>1500人,初次探险成功,这一次极大的加大了投入(当时西班牙是双王共治,资助哥伦布的是卡斯提尔女王伊萨白拉,卡斯提尔面积三十多万方公里,人口几百万而已。如果等比例放大到大明,那就不比郑和舰队小了)

第三次,6船,200人,第二次探险在财政上完全失败,这次不仅船少了,而且船的大小回到第一次的规模

第四次,4船,~150人,伟大的探险家和失败的拓殖者哥伦布死乞白赖的又求得一次机会,但连探险者也不愿和他同行了

从郑公公的舰队规模而言,他的探险基本达到了皇帝的目的。他七次的舰队都在20000人左右。中国在印度洋建立了贸易网络,当时的海外贸易严格意义上都是国家管制的,全世界都如此,没有自由贸易这么一回事。只是这种贸易对国家经济没啥正作用(对皇室本身可能有用),无法持续。

另外,要控制整个印度洋,需要的人力物力是极多的,马六甲海峡当时基本被中国控制(葡萄牙侵占马六甲,苏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宗主中国求救)。大败锡兰之后,印度各商港对中国敞开大门,但他们同时还向内地的维查耶纳伽尔帝国称臣,处在两属状态;忽鲁谟斯苏丹在郑和之后近二十年还主动上门求贡。这三大据点,和葡萄牙人东来的立足点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开到亚丁的中国船就只有两艘,控制当地的埃及苏丹虽然对和中国贸易没有反感,但也不会把这么点儿人当回事了

家园 关于椒木折支官员薪资

是我在一篇明代经济史的论文上看到的,只一个事实就说明规模之大,就是折支是在明宪宗初年,因为库藏椒木用尽才结束,当时郑和下西洋已经结束20多年了

明初的政策,坑苦了各级官员;本来太祖时代,大部分薪水是发米的,虽然明代官员薪水很低(相比其他朝代),但还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成祖北迁,把京官的工资6-8成折成钞下发,各级官员无不叫苦连天,明代初年主要税种皆收实物,几乎不收钞,钞很快沦为废纸,连元朝都不如;仁、宣年间不得不专设专门收钞的特别商税,以回笼钞,平抑物价,然势不可挡,钞在正统年间就基本退出流通。如果当时郑公公能向西班牙人在美洲那样从非洲搞到大量金子、银子,则中国对外扩张前景也未可知.....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6)滚他的人口红利

现在中国刊物上经常看到的是“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舆论造势,不少“公知”在大声疾呼开放人口生育,要求取消城市一胎制的生育计划。大有中国人口不达到15-17亿中国的经济即将完蛋的架势。

在仔细观察英国的煤炭历史之后,同时对全球能源发展和产业产出的历史进行比较后,我觉得这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口红利”的东西。

这里将前面5个楼面试图要说的意思在这里总结一下:(1)能源的使用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能源使用量同产业产出量有着极其紧密的线性关系,(3)生物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同化石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根本无法比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之前,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开始到中世纪,使用生物质能源,其来源是年复一年的植物性能源,由于地球表面积恒定,这些能源产量基本也恒定,就此人类GDP(鸡地屁)产出也是恒定的---据认为周期律就是这种恒定中的波动(俗称荒年)导致的现象而已。

而在1840年后的世界能源结构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化石燃料取代了生物质燃料,能源消费量出现指数式增长,伴随而来的鸡地屁也出现了指数式增长。这个鸡地屁的增长不仅仅反映在总量上,也同步反映在人均鸡地屁的增长这个指标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面这2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GDP的增长同能源使用量有极其吻合的相关性,而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很强的关联。

下面这张图把1700年以来的世界能源和GDP的关系描述的更清楚一些,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增长要比GDP增长要超前一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这个能源超前GDP增长的趋势在目前已经出现了停顿,大家看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了吗?

这里得出的结论是:自从工业革命后,全球GDP以指数式增长,化石燃料也以指数式增长,而世界人口增长则没有表现出这种趋势。能源产量越多,人们就可以使用更多的机器和化肥,可以居住在气候地理条件更为恶劣地区进行工农业生产,移民扩张成为可能。

经济增长根本同所谓的“人口红利”无关,只要使用机器,就要依赖能源,靠人海战术+钟点工是行不通的。现代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于能源,有了能源就可以推动机器,工业革命就是机器革命,就是新能源革命。

所谓的第X次工业革命等宣传我看根本就不存在---自1840年以来,人类从使用固体化石燃料到液体化石燃料一直到今天的气体化石燃料(号称页岩气革命)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玩意,都是旧能源。

我们期待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上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类的目光从看天上转向看地下,那么根据人类的认识是以螺旋式发展的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会不会将目光从看地下再次转为看天上呢?

通宝推:庄汀,
家园 不能只困惑中国吧

欧洲历史上比比皆是的阉人歌手怎么算?宠幸阉伶的事情欧洲也不是没有过。不过没想中国这样四方传唱而已。

至于日本,我记得有人说过(可能是萨苏),日本没有阉人实在是因为畜牧业太落后,阉牛阉马的技术都没有,真阉起人来一阉一个死,所以没办法搞太监,最多只能当成死刑的附加。

家园 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规模

那时候航海技术成本非常高,值得运的只能是单位价值极高的硬通货如金银财宝,对欧洲再加上香料。

具体到欧洲,像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可以从海外一船一船的运来黄金和香料,所以能够向整个欧洲购买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战略物资。也就是说,只靠钱就可以买到欧洲霸主的地位。

但是中国,特别是明朝,体格庞大到周围压根没有够量级的贸易对象。对于中国来说,某种角度看金银财宝可能是最没用的东西。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只有靠自己生产,想买是没有谁供得起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统一的中国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本身不可能有特别大的兴趣。

其实我觉得大航海也就那么一回事。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正好触发了工业革命,大航海也就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而已。

家园 据说哈

据说加拿大的木材有一阵子大量运到欧洲。。。纯道听途说来的,至于什么年代,量有多少,干这事儿的是谁,俺一概不晓得。LZ有兴趣倒是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

加拿大西部,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地,俺倒是基本确认大多是二次林,也就是人工撒种的居多。。。原始森林早就消失了~

家园 我怀疑他是日本人

本来没这个怀疑

自从其它网友指出ID粗茶淡饭可能是日本人之后

我觉得用日本人来解释“对中华文明恨之入骨但是又有点蹭到中华文明皮毛的诸ID为何这么精神分裂”这一现象挺合理的

当然,这是理论,需要证实。而且我也希望诸如粗茶淡饭、PBS一类来证伪这个理论,一起见面吃个饭啥了的。

家园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原因之一,但政治制度的害处也是

明显的。远洋航行和近海航行难度差异是很大的,近代欧洲最大规模的贸易是近海的粮食、木材、酒类、纤维(毛、麻、纺织品)贸易,这些贸易的繁荣促进了生产的专一化,英国就主产毛织品、金属产品,粮食很早就依赖进口

中国有没有值得海运的大宗物质呢,漕粮啊;元代就有大规模海运的前例,国家又有大规模的舰队,可是永乐皇帝就是要让漕粮走运河,那有啥办法呢(受到黄河洪水的影响,漕运成本很高,年年都得治河,而且黄河的防洪和运输的兼顾使得治河难度大大增加)

家园 另外中国明代、清代也缺金银

尤其是白银,明中叶以后近300年,中国是世界白银的最大吸收国,完成了货币的白银化。所以金银是有用的,因为巨大的经济体需要足够的金属货币,当时的政府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不能全纸币经济的(英法最早的非兑现纸币的尝试都以惨重的经济泡沫和灾难而告终,那都是十八世纪了)

家园 我觉得缺少金银是个伪问题

贵金属当货币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任意分割。通货不足的时候价格下跌,本来一两银子值一斗米,现在值两斗,一两银子就可以起到过去二两银子的流通作用。所以通货的数量在很大范围内可以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单纯缺少金银其实是个伪问题,流通金银数量的波动才可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家园 不然,在美洲的金银未发现之前

全世界都有贵金属短缺的问题。当贵金属量不足的时候,通货紧缩的趋势使得经济发展受阻。而且贵金属因为易于储存,所以在流通中有自动沉降的趋势,就更加剧了短缺。近代化的经济还是需要适量的货币润滑,如果政府在财政制度上对人民负责(现代政府大部分必须也确实持此态度,除了老蒋等少数人-老蒋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则合理调节的纸币制度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近代早期的政府多半把发纸币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方式,所以早期的纸币必须是依托贵金属的。

中国对纸币最负责的古代政府是宋,宋孝宗曾经说过,物价平抑不下来都睡不好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