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儒家和中国思想 -- 燕人
这样算,我还不如七兄。不过燕兄的说法的确值得商榷,准确的说是用儒家来表达,不是思维是儒家。儒家有更好的表达,能代表心的方向,也契合普遍大众的心理。而且作为官方文化权威,也会依托儒家以示正当。只从符号讲,的确是谁也跑不了的,那么不谈符号就可以了。
但问题在于,道德不只是规范而已,更重要的是方向,还有具体的社会实践。这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化,即文治教化。引用一个说法:
就像之前说的,儒家无非是两点:提供参考,制约底线。
真正沁入人心的并不是道德规范(律令),而是社会的道德实践(生活),及其代表的方向。
但从这个角度讲,共产主义完全可以替代了。的确不再需要儒家。
很多东西都不只是农业社会的,比如天下为公、藏富于民、利出一孔,都超越时代。在这些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做出符合当前时代的实践。单纯讨论这些意义不大。问题在于约束滥用的体系不存在了。当学说成为文化权威,就会有权力的问题,进而远离初衷,而文化革命的意义也在于此。其实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正是因为破除了某些权威,才能发现学说本来的面目。儒家其实是受益者。
身高168的重甲女剑士。
没有说仪式感和什么期待。不过可以说一下,看起来像仪式的是由仁入礼。就像当年大家第一次进音乐厅一样。尊重人家,就会礼貌。
由礼入仁也是一样,都是仁礼一体,单纯讨论礼可能没有意义。就像子思说的「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然后再说这个回复。
「武德就是文德」其实这句话有下一句。「因为文人不要了,文人要西方」。真正的感慨是继承。因为在历史变迁中有太多偶然因素,一次意外,说不定就断了。还要看是否能符合环境的需要,能留下来的不一定是雅,更可能是俗。但在中国,大俗就是大雅。也许雅没能活下来,但是能作为一个影子依旧留在人们心里,这就够了。
遗憾可以告诉我们有那么一个方向,只要我们向那个方向发展,那么实际上,它活下来了。
这里谈的不是武人,是我们的文化。
到了民国以后,文人群体就集体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西化,所以武术团体就把文人放弃的东西归为己有。现代竞技中所谓的武德实则是儒家的道德和生活方式。武德实际上就是文德,但是文人不要了,文人要欧美,所以武人就拿过来了。
武德在中国,除了在拜师帖上写的粗糙几条,另外还有很大部分丰富的细节,比如处理工作与其他事情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武德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儒家道德是中国秦朝之前的贵族的道德。不当贵族,但是拥有贵族的道德,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本质。所以从这种文化的角度来讲,西方的骑士、日本的武士、美国的牛仔和印第安部落,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比如,把暴力体育竞赛化。不是说谁要杀死谁,而是要分出高下。骑士比武和中国的贵族比武,都是把生死搏杀变为体育竞争。善待俘虏、善待失败者、救死扶伤、荣誉大于生死——这是全世界的武文化共通的地方。在东西方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贵族生来就是士兵。身为贵族你要冒生命危险去战斗,就是这样的情况。——《知中2・再认识李小龙》
出处。没看过《逝去的武林》,但因为写琴看过《武人琴音》,儒家说的就更多了。
人生赢家何必在意如此小节。会背这个也不能为我们的海外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不是么。我也不会背柳永的雨霖铃。
重要的是你无意识中以儒家学说中两句话为人生准绳,我认为这足够说明问题。遵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或者平时用来装逼。
真的古战场上面这东西根本砍不动盔甲,还不如大刀片子好使。真的古代战场上更可能使用狼牙棒、大锤、斧头还有锏之类的厚重武器。
最近看绍宋的心得。
也实在给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伤害。
不过那时倭寇是服务上级,也可能是日本海盗,也可能是中国海盗。
虽然也残忍,但是基本是技术事务性伤害。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或者日本人。
不像南京屠杀这种,就是奔着民族歧视去的。
内卷
很多问题根本就是制造出来的,不是要错乱学问,就是为了保持地位。
先说日本刀:日本承袭唐风,礼仪用剑,械斗用刀,合为一体就是日本刀了。不过,其实是世界性的文化。刀剑是一个阶层的象征。
再说刀用法:但刀不是这么用的。单纯以劈砍论,汉唐间都是细长直刀,没有多少弧度,劈砍性能远不及日本刀。刀身短阔,厚背薄刃的是宋代才开始流行。 但是类似形制的长刀直到清末还有,显然不是没有实战价值。
是刀不需要劈砍。或者说,不需要一般影视作品中表现的劈砍。
刀的基本用法是:
一、垂持,上撩回抹,撩起后转手即砍。主要进攻上肢和头颈部位的要害。这是核心。
二、横持,平撩下垂,上撩回平。可继续向上变成一。这主要是马上战斗的。
三、举持,上臂下垂不动,小臂下砍垂直,上撩回抹。这主要是单手持盾的。
也就是说真正的用法是撩劈。
或者说虽然也是劈砍,但是真实的伤害部位极为有限。这在游牧民族的刀上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为什么游牧民族的刀那么弯?因为只需要顺着划开一个小口子就够了。
当然上面是说长直刀的用法,宽厚大刀一般是这种:
四、握持,双手侧持,刀背斜向前对应上半身对角线。转腰(踏步)、挂背、过头、下斜劈。身形已换,刀触弹回,反方向握持。
但这种只要刀身强度过硬,就行。但这种质量显然不能普及。
发现这个问题很难说,还有各类具体情况没说。移动设备,打字不易,见谅。
关键在于用法=最省力的往复运动。伤害方面追求性价比。
请教一下月兄,对内证有了解没有,刘力红和李阳波提出过一种猜想,即古中医的各种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内证观察基础之上的
主要许多都是从病人身上得到的认识,很难说内证吧?但如果内证是强调知识背景,比如宇宙论和认识方式的影响,或许可以。内经时代之类的作品就是这个思路,但也没说内证。
内经中的矛盾也是因为实证。因为框架有限,只好同一套符号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丹道亦然。
感觉还是那套思维体系已经远离我们了,当年儒生看看医书就可以看病,现在行吗?
有些不好证实。
从逻辑上来说,中医是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数学基础的,五运六气应该就是这方面的知识,要不然,人身上的经络之类的知识仅仅从病人身上进行验证是非常难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中医却有一个同身寸的概念,非常巧妙的解决了经络穴位的测量问题,很难想象,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数学基础怎么去建立起来
移动设备,行文散乱,先行歉意。
本来写了很多,但这三个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一直试图向燕人兄解释的超验哲学。因为知出自超验本体,行是为了确认知。这样问题就不存在了。也是必须行的根本。
问题什么是超验本体?
先不用这个概念说下。用比较简陋的说法,知来自先验知识的演绎和经验知识的归纳,行是对知的证实和经验知识的获取。这样是不是就理解了以上三个问题其实都不存在?
然后再解释一下超验主体是什么。
用比较近似的说法,人们最常接触的超验主体是鬼。将所有害怕的事物,那些可能性的逻辑集合到一起,并借由一样事物表达出来。这就是鬼。同理,正面的可能性就是神。只讨论万物运行,就是天。
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超验主体是一个将所有意义及其逻辑基础组合到一起所构成的存在。
我们也很容易看到超验主体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建构,一种无限、开放的可能。但可能性太多了。思虑过多,就会胡思乱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必须受到经验的限制。所以儒家强调知行合一。
或者说,只是可能性存在,不经过实证,你会觉得真的存在吗?而且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真的达到超验主体,只能是接近。对于现实问题来说,不实际接触不可能了解情况,得出具体(实践的)的可能性的。
所以知行既是分离的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朱子的知先重行、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是一样的。程朱和陆王的区别在于一个注重实证部分,格物致知。一个注重超验部分,心外无物。相同在于都将道德自然化, 为天地立心。
这只是粗略和近似的说法,和真实的超验主体差距不小,推荐这篇了解。你会发现宋明理学的基础——「物感心动」,最后和现象学的说法差不多的。
理学的问题在于,一个符号表达了太多的意思,不到具体语境基本无法理解。极易混淆,有时候甚至是有意识混淆。比如心既是超验主体,又是心理学主体,还可能是某种具体的意向性。
进而和一个具体的实在捆绑,不再只是一种建构。比如天不是等于自然界本身,就是等于自然神。即便从中抽离出秩序,也往往是人格化的实在。心也如此,将意识等于所有,进而唯心。
这还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心同时也是指人心秩序,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秩序。也就是说,为天地立心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人立心,或者说为人类文明奠基。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治秩序,是需要人不断探索、切身实践的。空谈心性什么也不会有。
所以问题在于准确的理解。但层主的一说的也很清楚,这等于让天子不再代表上天,被压制和曲解几乎是必然的了。为了自己的瓶瓶罐罐,有些人也愿意这样理解。
又及:为什么鬼只是近似?因为鬼是用一个实在(意向)与超验主体联系起来的。超验主体是所有可能,不只是害怕的集合。准确的说,超验主体为(客观)经验世界奠基。而鬼为经验世界中那些令人害怕的事物奠基。鬼的本意是陌生者、有害,即便那些令人害怕的是某种未知,某种不确定性,经由陌生和有害也会推导出无数种可能。比如怕鬼吃了你。
有一部电影叫《神鞭》,我记得末尾有句台词“神鞭不在,神还在”,不知道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