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五,“度量衡”说 -- 履虎尾

共:💬20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五,“度量衡”说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院子里听大人聊天,在扯到西方国家的长度单位时,一个颇有学问的人说道:

    “英国早先确定长度单位的时候,用啥法子呢?他们用绳子量了量女王大腿的粗细,就用女王这条大腿的周长,做了他们的某个长度单位。”

    此言一出,所有的听者于是乎全都色眯眯地笑将起来。当时俺在一旁卖呆偷听,虽然也笑了,心里却很不以为然:拉到吧,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天下没有这个道理,嘲弄老牌帝国主义也不能这么个嘲弄法啊。

    过了若干年之后,履虎尾读太史公书,在《夏本纪》中读到了这一段似曾相识的内容: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箰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这段话里的“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三句,虽然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注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各正史的《律历志》以及裴骃的《集解》却都是这样解释的:

    “大禹喊了一嗓子,这一嗓子的“音高”,就是排列“音律”的依据;大禹量了量身体各部位的长度,这些长度就成了制定各种长度单位的依据;大禹又称了称自己体重,于是,各种重量单位也就因此而齐备了。”

    假设当年大禹一门心思,光顾了治水,忘记搞这个“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了,把这项工作留给了他的后代桀,那么,会怎么样呢?俺估计,帝履癸肯定会把最受宠爱的妺喜女士推将出来:用妺喜女士的音调歌喉来制作音律,用妺喜的体重来标准衡器,用妺喜女士的“三围”来规定长度单位了。由此看来,英国佬们用女王的身体部位来规定英制长度单位,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说起中国度量衡制度的起源,时代可就久远,距今最少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种这一类的传说:

    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黄帝……设五量”;

    据《世本·帝系篇》记载:“少昊……同度量,调律吕”;

    据《虞书·舜典》记载: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据《大戴礼记·主言》记载:圣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起源很早。在远古时期,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度量衡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度量衡单位在产生之初,应该都是同人的肢体长度相关联的。《大戴礼》中说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所说的就是,人的“手指的宽度,就是一寸;把手张开,从拇指尖到食指(或中指?)尖端的距离,就是一尺”。寸和尺既然如此,于是可以推断,正常男人的身高,就是当时的一丈,所以,男子又称“丈夫”。后来东汉时许慎做《说文解字》,对“夫”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夫,丈夫也,从大一,一以象先。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用人的肢体做量具,其好处是肢体都是随身携带,随时可用的。虽然因人而异,稍有些许的误差,但大致上总不会差的太离谱。然而,此法毕竟太过粗略,若是丈量较长的物体,则会有很大的误差,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法定长度单位量具。大禹以“身为度”,就标志着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要用某位著名人物的肢体长度来制做相对统一的量具了。换言之,最早的法定长度单位就由大禹创制出来了。

    在地下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商代的骨尺和牙尺。这根骨尺的长度大约是公制的16厘米长,这同一般人的手伸开后,从拇指尖端到食指尖端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骨尺上的“分,寸”刻划也是采用了十进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全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国家制作了一批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交付全国对照使用。考古发掘时,秦代的度量衡器具,发现出土的就更多了。

    两汉之间,是为新莽。王莽好古,于是乎托古改制。历史上评论“王莽改制”,评语基本上都是负面的,王莽把各种制度改易得乱七八糟。唯有对王莽关于度量衡的改革,得到史家的赞同。东汉建立后,继承了王莽制定的度量衡体系。在班固等所著《汉书·律历志》中,王莽关于度量衡改制的情况被详细记录下来: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内官,廷尉掌之。”

    这段话中说,王莽时期关于长度单位的制定方法是:选取中等大小的粟谷,九十粒排列为一行,这就是“黄钟”之长。那么,“黄钟”该有多长呢?黄钟的长度是九寸(此问题下帖解释)。于是得出了,一颗粟谷的长度为一分,十颗为一寸,百颗为一尺,千粒为一丈,万粒为一引。分、寸、尺、丈、引,这是十进制的长度单位。然后,王莽按照这个标准,用铜制造了一件器具——铜尺。此铜尺的高度为一寸,广(宽)度为二寸,长度为一丈。有了这件铜尺,分、寸、尺、丈到底该有多长,就被明确了下来。

    有人会立即喊道,喂喂——粟谷的大小是不同的啊,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啊!对的对的,确实是这样。不过,儒家读书人从孔夫子处继承了“四体不勤”的传统,连“五谷”都不会区别,这些书呆子又怎么能想象到,此谷粒同彼谷粒之间,大小轻重是有所区别的呢?

    秦尺、汉尺以及已后各朝代尺子的具体长度,则要根据出土实物来确定了。俺“放狗”搜寻了一下,得到了如下数据:

    秦代和西汉时期的一尺,相当于公制27.65厘米;东汉时期的一尺,相当于23.04厘米;曹魏和西晋的一尺,相当于公制24.12厘米;而东晋南朝时期的一尺,大约相当于公制24.45厘米;

    十六国和北朝的尺,其长度则逐渐增加。拓跋魏前期,一尺的长度已经达到27.8厘米了;到拓跋魏后期,一尺更长达公制29.5厘米;东魏时期,一尺长度已经超过了30厘米,并被北齐,北周,以及隋朝所继续使用。

    又该说《隋志》了。《隋书·律历志》是唐代著名的精通天文、律历、星占的那位李淳风所做。《旧唐书·李淳风传》中载:“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晋书》及《五代史》中的《天文》、《律历》、《五行》诸志,都是李淳风所作。果然,李淳风居然明白,粟谷的大小是一个不确定的值。李淳风在《隋书·律历志》中,讲述了这样一番意思:

    《易纬通卦验》中以为,十根马尾的宽度为一分;《淮南子》中则说,十二根禾穗芒的的宽度为一粟,而十二粟就是一寸;《说苑》中的说法同《汉志》,认为一粒粟谷的宽度为一分;《孙子算术》中则说,一根蚕丝的粗细为一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呵呵,这些关于长度源头的说法各不相同。以后的人,又都把《汉志》中所说的那些当作依据。但是,“粟有大小之差,年有丰耗之异”,怎么可以用今天的粟谷来制作量具呢?

    有人会问,老虎尾巴啊,你光说了度量衡的度——长度哇,还有量——容积,衡——重量呐,怎么不说全了啊?

    中国古人很聪明,很早就认识到“度、量、衡”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在度量衡三者之间,“度”也就是长度单位,是一个最基本的量。有了长度单位,容量单位“量”和重量单位“衡”就都能被推导出来了。在《汉书·食货志》中,还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的记载;在《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的记载。呵呵,度量衡跟音律都能统一在一起,更何况它们三者之间了。

    土憋扛铁牛——

    下面附录《汉书·律历志》中关于“度量衡”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读《汉书》原文。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O(此字广下加兆)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又曰:“齐之以礼。”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一,十月为岁首

    二,难通的《乐书》

    三,律度量衡历

    四,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六,乐律与“三分损益法”

    七,师出以律

    关键词(Tags): #度量衡#声为律#身为度#妺喜#李淳风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9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得,咱还是虎尾为度吧
    • 家园 送花---

      “FOOT/FEET”也源于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妺喜,不是妹喜

      到目前为止,好像我见过的帖子几乎都是妹喜,郁闷!

      不能这么给人家改名呀

      好像有点得罪人

      • 家园 马甲兄说的对,多谢!

        俺读书太过粗心,一直把此字当作妹妹的“妹”字。得兄指正后,又去查了一下《辞源》,原来果然是俺错了,错了几十年啊。兄台说得对,此字不是“妹”,“妹喜”;而是“妺”,“妺喜”。现在谨改正过来。

        再次多谢马甲兄!

    • 家园 砍兄篇篇皆学问啊。。

      佩服佩服。

      小的时候记得母亲带我去买东西,需要量长度的时候经常喜欢用她的拇指到食指间的张开距离去计算,初时我一直也没弄懂她没有尺子怎么左量右量就知道是多少长短了,呵呵,现在看你这文字身为度,又联想起来了。

      • 家园 非兄啊,都一样,

        要不是你说起,俺都想不起来了,俺母亲也是的啊。

        俺的母亲也是用手来量长度。她买东西时候,先用拇指尖按住,从拇指到中指指尖的一“大拶”量过以后,中指的指尖按住不动,把拇指挪向前去,从中指尖到拇指尖再来一“小拶”。这样一大一小两“拶”,就是整整一尺啊,绝对的准!

    • 家园 为什么每个朝代都要改来改去的?我是说这个长度
    • 家园 女王大腿周长的故事应该不是真的

      不过英制度量单位最早也是由人体来定义的。1150年苏格兰规定1英寸(大约2.5厘米)为人拇指的宽度。对于每人拇指宽度不同的问题,解决办法是选择一个样本,取平均值。英尺传说是亨利一世脚的长度。不过没有任何正式记载,一般看法是按英寸*12来定义的。码传说是亨利一世鼻子到手指尖的长度,也有说是一个人腰的周长。不过这些故事真实的可能性都不大。码应该是按英尺*3来定义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