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共:💬480 🌺2201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有矛盾

                                        这其实上是一个不断限定的过程。即便是理解,也有对的和不对的,你拿不对的来说,人家对的怎么办?而对和不对,也要分情况,是有多寡之别的。就像之前说心学出现的背景之一是盲动先行。这和朱熹要求的知在行先差距极大,能说是理论的问题吗?所以,所谓理解问题,不是说理论和理解分离,而是说理解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而已。

                                        你这个理解其实是拿基督教理解理学了,按照此说,心学也不例外。或者说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学说可以例外。中国的不同在于,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早已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而理学只不过是基于这些深化演绎。典型就是天、理、性、命。这都是常识化的内容,没有理学理解也不会差到哪去。而基督教则是不断地分化,很难说保持了这种统一。

                                        然后,我没读过杜维明、陈来的新儒学,也就是所谓合一。之前看过先秦儒学讲稿,陈对孟子的理解依然有严重问题,至少表达的重点不对。之前看了一点仁学本体论,太长,完全是在堆砌材料,没有兴趣。所以我对他的合一持怀疑态度。

                                        天主教和基督教当然是有明显区别的,他们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不同。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基础、组织形态、礼仪传统。但是理学和心学没有,他们是在同一事物的不同的层面上,也就是一个强调经验,一个强调超验,所谓“对立统一”。其实前文朱熹所说那个帖子已经说完了。

                                        之前说过很多次理学的问题,其实不过是思想≠学派≠社团≠个体≠行为。思想当然可以发展出行为,但是如果想要倒推(也即五者划上等号),必须每个阶段都分析检验,看是否符合对应的定义。即便扔掉思想也是一样。否则,最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党的叛徒都会算作党的思想实践。

                                        就像我也会说理学和心学的弊端,但那说的都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僵化理解、特定学派、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某些自称属于此派的个体以及行径。即便是说理论本身的问题,比如表述或者侧重,也强调人家有可以避免出问题的说法。

                                        这其实只是常识问题,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是被语境限定的,没有所谓普遍的概念存在。如果按照这种普遍思路,谁都逃不过变成垃圾。在讨论某样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主体。

                                        以上说过很多次了,只是Z兄从来补看。或者说价值判断已经严重到可以无视事实的程度了。如果信奉其中一派,当然会有这种结论。可是压根就不信奉又怎么说?

                                        回到开头,其实不过是“可以如何理解”和“选用何种理解”的区别。所以并不矛盾。

                                        然后就回到我常说的“权力总是会需要一个中介来承载自己的目的。”在这个情况下,它原本是什么没有任何意义。人家卖狗肉的,你砸了羊头人家可以换一个,而且肯定换一个你更喜欢的。

                                        科学主义的暴行,为什么就不用科学来承担罪责呢?

                                        • 家园 月兄回复得好快,感佩。 -- 有补充

                                          如果月兄不是看了杜维明和陈来的书,才得出程朱与阳明一体的结论,其实也问题不大。如果说我多少有怀疑月兄是杜陈门下,月兄解释了我就清楚了,愿意向兄说抱歉。

                                          这或许可以总结成月兄对程朱理学放不下,为了让程朱理学复活,所以也独立得出了必须要把阳明心学与理学“焊”在一起的观点?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益的思想(学说、理论、哲学)和经验,的确是我们文明文化向未来发展需要继承的。单独剔出程朱理学,基本就是剔除糟粕,如教员说的“连大粪都不如”的东西。自1840年至今的中国革命史,就是批判理学、挣脱了理学束缚的历史。复活程朱,实际是对这180年革命、亿万流血牺牲的人民大众的否定。

                                          月兄倒数第二段,愚弟是不能赞同的,我的价值观让我否定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一体”这个并不是什么事实,而是月兄自己的观点。上述180年血与火的革命历史才是事实。

                                          谈西方清教 VS 天主教,将此历史事实与中国的心学 VS 程朱理学的历史事实相比较,是基于当中西方彼时都处于农业文明的某个阶段,不仅经济、政治形式东西方会有某种类似——比如欧洲的封建制与中国周朝及之前的封建制,等等。思想斗争有类似情况其实也不奇怪。比如东方有黄宗羲“修正”阳明心学,西方有伯恩斯坦“修正”马克思主义。

                                          月兄埋怨我不看理学典籍文字,其实我也不是不看,而是坚持这样一个立场:即便当今社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普及了,也没有可能让大部分理工男看程朱理学的典籍文字,但是没有全文看过不能说就不能对之有所认识,以致批判否定。阳明何曾要求其学生必须看过看全其著作、才能理解掌握心学?程朱理学或许从文字上看不出朱熹说过“心”只是士大夫之心的文字,但是如月兄这样认为不看程朱的文字就不能理解程朱,这不是分别心又是什么?

                                          好像记得穆清夸陈永贵:没有引用一句教员的话,说的都是教员思想;没有明说一句唯物辩证法,但是说的都是唯物辩证法。

                                          对于程朱理学,阳明的这句话最要命:未能行,便是未知。这句话的要命之处,在于程朱理学借用了很多孔子的话,而阳明的这个标尺就把程朱理学都打进了伪君子的概念范畴。尽管阳明晚年最后做的工作,是制止他的学生直接向程朱发起攻击,毕竟“敌强我弱”,但那是策略,不是妥协,更不是一体。

                                          不是谈到了“知”与“行”两个字,就可以把程朱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成是一事儿。我不爱用本体、主体一类的概念,如果非要用,则阳明所说的心,本体和主体突破了程朱的本体和主体。程朱的本体和主体,其实都是士大夫阶级。而教员的本体和主体,则是社会中生活的绝大多数大众,即人民。这种本体和主体的价值观下,实践和获知就没有什么限制了。教员自己也不是要他的学生只会引用他的文字、语录。

                                          欢迎审度兄等也来参与参与。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点:赞月兄在分析“西方伪史派”之社会作用那一段 -- 补充帖

                                          从那一段,看得出月兄懂得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惜乎月兄对理学有执念。

                                          程朱理学之所以能统治中国社会千年,也的确是集成了一些其他思想流派的有益之处,也类似天主教吸纳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理学“拿来”的有益成分,当然可以成为发展中华文明的元素。但是理学本身,。。。。。。是不能给现代人(当作精神食粮)吃的。

                                          • 家园 你想多了

                                            1

                                            我只是顺路了解一下理学而已,自己看出来的,没学什么人的观点,更没什么复活的意思。你可能没认真看过我的说法,只有一家我说过“支持”,而它不是理学。

                                            理学和心学本质是一回事,不过一个强调价值层面,意义的结构,一个强调事实层面,意义的来源而已。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所谓方向和意向,事实和价值。

                                            理学和心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孟子的性善为基础。进而,两者的知不管有何种细微差距,本质上都是以良知为基础的。但是对于事实的探究而言,似乎没那么多价值成分,而更多是事实。即便是价值也是作为事实出现的(比如对谁有价值,谁持这种看法)。于是很容易把理学理解为和良知无关。但这是不考虑基础的后果。

                                            大家会有误会,是因为知至少有三个含义,良知(价值)、事理(事实)、认识活动(意识),阳明侧重良知而容易误会成没有事理,空谈心性而不动。朱熹侧重事理而容易误会成没有良知,重行轻知而盲动。但是他们的知都是这三者合一的,并不是只有一面。所以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朱陆之争,或许可以说是陆强调意识但结构简易,使得心性惟一而无法区分主观客观(心理学主体和超验主体)导致和佛教近似。但这实际上是定义不同导致的。而且到王那里,已经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心学说的其实是客观本身也是建构出来的,并且没有否认事物存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往往被认为是唯心的明证,可关键在于,「看此花」本身就预设了认识对象的真实存在。进而和朱子心性之别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2

                                            有埋怨看典籍吗?这些难道不是到处都有的说法吗?随便百度一下就有的。真的要埋怨,那也是不经确证就给出观点……百度一下就可以的。

                                            3

                                            你说的还是学派和学人,而不是理论。党内修正分子和反动派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不必赘述。文化决定论也比不再提。同样的话朱熹也说过“知行相随、知行互发”。他们说不说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是儒家自先秦以来的观点,从未变过。

                                            4

                                            心性涉及的是人的最本质规定,从未分过群体。所谓针对,不过是可以用到什么地方,而不是说本质上的区别。这就证明你不想按理论来,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 家园 不是不想按理论来,而是不承认脱离社会的人的本质说

                                              马列毛之与其它理论的区别,就是不承认脱离社会的人的本质说。因此不能说“按理论来”就不能区分人的群体以致“人的最本质规定”。

                                              说与不说,在阳明看来,更重要的是“未能行,便是未知”。显然阳明隐含了‘有人’说了,其实也是未知。阳明所在的社会条件制约他不能直接指斥朱熹是伪君子,我们现在有条件说朱熹是伪君子。(黄宗羲更可算得上是伪君子中的南波万。)

                                              能引用教员的话,并不等于说话的人就是行教员之道。同理,程朱理学引用孔子话,也不证明他们就是孔子一脉。

                                              换个角度,理学和心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如果真如月兄(以及杜维明等)坚持的是一回事,逻辑上是可以只强调理学,没有必要强调理学和心学是一回事。

                                              关于典籍文字,还有一个可以和月兄讨论的,比如冯友兰,作为当代的哲学史大家,看他的《中国哲学史》或百度一下,可以看到,他并未如杜维明、陈来那样说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一回事。高于杜陈的当代大家,如马一浮、熊十力、章太炎等,似乎也没有说过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一回事。杜也多次强调“宋明理学包括心学“是他的特点,非普遍的认识。

                                              月兄所说对心学的误解,我其实已经多次设问,至今无人回答,就是明末哪些心学弟子近似于东林党那样掌权?且通过空谈心性而误国?刘宗周黄宗羲的对心学各派诽谤,可有具体的人?究竟是哪个心学派的弟子空谈心性误国了?

                                              说到当代,丁肇中在大陆的那篇演讲/文章,其中对阳明心学的污蔑,我们是要教育孩子从丁家的门第家学去看看的。

                                              • 家园 按照你的一回事,那为什么缺点不同?

                                                两边的误解我都解答过了,由学理而现实。现实不过是瓶瓶罐罐,学理只不过是有意识地选取。只是你不想看也不承认而已。

                                                双重标准之下,以为打上个理学心学标签就行了,自然是一方好一方不好。但是连问题的实质都没明确,怎么可能得出答案?

                                                是一回事是这里定义过的,理论实质,而不是你理解的那种,各方面的分化、发展、影响不是一回事。这几乎是讨论的常识。

                                                心学的问题就是近禅,一旦有这种错误理解,那么出问题是肯定的。但是心学真的近禅吗?禅真的是一般理解的禅吗?所以这里的问题完全是如何理解,然后我们才可以明确其中的事实成分,看有没有超过事实的价值判断。

                                                禅一般指的是所谓唯心,否认现象世界。之前谈过一点禅宗的关键。以唯心理解,那么空谈是肯定的。实际上不是近禅,而是佛学。危害是100%的。但是心学是这样吗?

                                                一些人不过认为唯心的面向可以使得知行的一面被掩盖或者行被限定到极为有限的范围。但这种理解,同样出现在理学上面。前文已经说过。

                                                至于脱离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你发明的吧……都有天下为基础,以政教为己任,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怎么脱离社会?先有观点再找证据,那可就无边无际了。

                                                所以理学或者心学的问题,应该重新表述为:

                                                理学或者心学的某一侧重如果僵化理解,应用到实践中会造成什么样的恶劣影响。

                                                但理解、选用和实践,不一定都是由理论来的。更多是反过来,出于某些目的而选择。排除这种情况之后,真实的影响就极为有限了。所以管他们怎么说了。他们的结论不是对此不察,就是有意识的忽视这点。

                                                • 家园 月兄回得模糊不清,提个小建议:回复时用标题加在数字之好不好?

                                                  比如月兄责备我不看”事实“,我回复兄时,就用”事实“作为标题,再用数字细列,以便于阅读、讨论。

                                                  几个”事实“的确认:1、月兄阅读广博,那么冯友兰等几位我叫得出名字的哲学大家是否有”理学和心学是一回事“这样的观点、文章?2、是否有阳明心学派的具体人,有官职,有具体的行为是”空谈心性误国“?

                                                  看程朱理学的内容:1、按照月兄的建议,百度”天理“我看了一下,其中后面有一段看起来很像月兄观点的、认为理学和心学是一回事的段落,这样的百度内容,能否代替看程朱理学原典?2、王阳明的著作,有没有论述”存天理、灭人欲“的段落?

                                                  天理是否外在于人/于心:1、”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特征,且程朱坚持天理与人欲同时存在在人性/本体之中,彼此概念不交叉。这个月兄是否可以确认?2、那么,这种不相融的天理和人欲的观点,在孔子的论语中,是否有说过?3、如果没有,那么这种划分是不是就是程朱的”价值判断“?属于他们几个的”发明“?

                                                  既然天理是“价值判断”出来的,且不是人人都可以天生做出这种价值判断,那么逻辑上自然会得出这种“天理”是外化于人的。

                                                  其它问题,可以慢慢和月兄讨论,恳请月兄就上面三个标题下的七个小问号,给予指正。拱手。

                                                  和月兄讨论很有收获,即便月兄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想有我这样的“反复问难”,月兄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磨得更逻辑通顺一些。在我这边也是同样。所以可以平心静气地、一个一个标题地、缓缓切磋。再拱手。

                                                  • 家园 简单说

                                                    一、

                                                    1、不知道,只知道钱穆有类似的观点,但他只是说可以导出。

                                                    2、泰州后学

                                                    二、

                                                    1、没看到内容无法谈论。

                                                    2、先生盖曰「吾学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云尔,故又曰「良知即天理」。

                                                    关键在于天理为何。这里涉及到中国文本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一个字代指所有。之前提过,意义生成可以转换为一个序列,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这个字指代。比如道、理、事、物。都是理。比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都是性。所以有必要明确说的是什么。

                                                    一般谈论天理或者良知的时候,指的都是由开端(性善)而来的具体事实,也就是即是端(本原),也是生成的序列整体(发展与结果)。

                                                    三、

                                                    1、理学心学都是如此。

                                                    2、思孟学派、荀子、《乐记》。

                                                    3、不是,很显然这是先秦的命题。

                                                    问题在于,天理和良知都是先天固有的「存在」(潜能/可能性),而人欲是人的具体想法,两者并不是一个级别。一个是先验规定(先天形式),一个是心理活动(后天发展)。最终他们都要落到心上,所以可以说是同时存在。

                                                    如果以性讨论,那就是倾向于所谓先天,倾向于从先天到后天的无碍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后天。也许后天有先天基础,但「过分」的部分显然不是出自先天。乐记「物至而人化物也」说得很清楚了。

                                                    除了端的解释,这些都是常识,很难想象支持心学的人会不懂这些。

                                                    四、

                                                    这也是古今教派争论的关键,如果不明白端是价值和可能性,而不是具体事实或者说所谓实体,那么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的。

                                                    善是即是价值,也是由价值而来的事实,甚至也是事实可以发现/符合的价值。不能分开讨论。只是端的一面并非具体事实可以界定而已。

                                                    • 家园 谢月兄,这样就清楚多了 -- 有补充

                                                      再次感佩月兄的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大家风范。

                                                      一、

                                                      1、即公认的、影响超过杜维明陈来的当代哲学大家,没有说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一回事。

                                                      2、问的是具体的人、职、事。月兄只说“泰州后学”,于是我百度这四个字(https://baike.baidu.com/item/泰州学派/10517217),看到百度说泰州学派的10个传人、弟子,大多数都不是明末的,只有第10名徐光启是明末人物,且任职最高到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然而,能说徐光启空谈心性误国吗?

                                                      二、

                                                      1、百度“天理、人欲”(https://baike.baidu.com/item/存天理、灭人欲/9998795),我问的就是”思想“一节的内容。关于“定义”的部分,月兄是否认为完整无缺地表达了程朱理学的典籍?

                                                      2、这个要谢谢月兄提示,可以看到阳明话语中的确曾说过“天理、人欲”。与月兄的讨论,或可集中于厦门大学哲学教授乐爱国的论文(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8388)

                                                      三、

                                                      1、这个月兄如此概括怕是不妥,起码泰州学派并不如此。

                                                      2、孟子、子思、荀子、礼记,都不等于《论语》。这等于说《论语》中并无“天理”“人欲”分离的观点表达。

                                                      3、不知月兄是否知道,关于《孟子》、《荀子》目前是否有先秦时期的竹简出土?如果没有,是否应该把《孟子》《荀子》归于西汉儒家的整理?当然,从中国词上,程朱不算是词的发明人,但是从词的内涵上,是否算是新发明?

                                                      月兄随后的议论,又让人看不明白了:先验规定怎么就成了“先天”的存在了?欲望怎么成了想法?一个小孩子缠着大人买好吃的,要吃好吃的欲望,按照程朱理学的说法,要吃的可以,要想吃好吃的就不对。这个“要想吃好吃的不对”,不是恰恰是外在于小孩子,是程朱理学之徒的“价值判断”,是后天的,是外在于小孩子的吗?

                                                      更不同意月兄说“过分的部分显然不是出于先天“:年轻男子,喜欢漂亮女孩,按照程朱理学,这就是「过分」。然而程朱的”天理“,同时肯定皇帝老儿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不过分」,且也没见过程朱理学之徒要求皇帝选老婆不要选漂亮的。程朱理学的逻辑上与孔子、阳明心学在此就截然不同:孔子说好色是天生的,也就是先天的;阳明也说爱美是天生的、先天的,不是后天才”通过学习“,才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才会「过分」地选择美。

                                                      「过分」与否,显然是后天才设立的标准,也外化于人,这个才是常识。

                                                      月兄忽然谈起“端”,又让人糊涂了。价值判断和“端”是个什么关系?有可能取得共识的,也是对于具体事实的价值判断,而对心理活动、思想、观点的价值判断,则很难取的共识。因此才有阳明心学的“未能行,便是未知”,只有“行”这个具体事实,才能判断心理活动、思想、观点。

                                                      月兄的“端”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欢迎大眼兄参与切磋讨论 -- 补充帖
                                                      • 家园 无话可说

                                                        一、

                                                        1、我说过,他们只是本质上是一回事,实际上不一定是一回事。就算不讨论后面的理解、选用、学派,一个强调超验,一个强调经验,一个偏向演绎,一个偏向归纳,是一回事吗?不要脱离语境,否则只会无限绕下去。

                                                        2、百度一下有谁很难?颜钧往后算。学风空疏就是他们带来的(近禅),也可以说不是他们的错(说的不一样),也有一定成就(讲学)。这里其实就是定义问题,按照你对理学的定义如此可用于心学。

                                                        二、

                                                        1、太罗嗦,通俗理解大致没有错。但是这种理解的形而上背景未能得到解释。

                                                        2、这几乎是常识。之前说过了,他们的基础都是孟子的性善,展开都是乐记的物感心动,所以这方面一致是必然的。

                                                        此文中泰州后学的人欲是经过定义的,“皆是吾身”所以人欲天理并存,所以是一体。说好听点,这是明确了天理仍是心理学主体的认识,说难听点的,就是把心理学主体当作世界本身了,这就是近禅。而且几乎是废话。用序列考虑一下,他们说的根本不在一个位面。就和孟荀本质上不在一个位面一样。

                                                        三、

                                                        1、心即理,理无心则无着处。一定要分清这个心即是心理学主体,也是先验自我(超验主体)。

                                                        2、你是想说只有论语才是儒家吗?孔子罕言“性与天道”。我是想说理学心学的基础都是孟子。孔子当然重要,但论语中鲜有形而上的探讨,这类内容主要源自周易。

                                                        3、不算。其实《五行》就足以证明孟子是先秦。秦汉整理并没有补足五行的正确理解。按你这么说,现行最早的完整版是宋代,都是宋学了。

                                                        后面的显然谈的不是一回事了,显然肯定皇帝是过分的,就和道家也要求皇帝寡欲一样。但是这和实际中的是一回事吗?你能证明他们明确说了皇帝不算过分吗?或者说你能明确证明他们说的人只是部分人吗?

                                                        端就是性善,就是理学心学的核心基础,这都不明白,还是不说了吧。

                                                        我觉得这些问题不用讨论了,缺乏常识,而且罔顾常识,我可没有这个精力。

                                                        • 家园 月兄偏概念演绎,我偏事实直观,讨论亦是对彼此的补充

                                                          一、

                                                          1、确认事实:当代哲学大家都没有说过理学心学是一回事,只有杜维明等以“宋明儒学”为旗帜,把理学心学说成是一回事。当然还有月兄自己独立得出了这个结论。

                                                          2、确认事实:程朱理学之徒骂心学“空谈心性误国”,实际是一个具体的人和事例也没有的。只有月兄这样的推演,月兄自己也说是“误解”。那么确定事实是黄宗羲等捏造的子虚乌有。

                                                          二、

                                                          1、月兄确认百度基本/大致表达了理学的定义。

                                                          2、王守仁也谈过天理、人欲,如月兄所言,阳明先生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此话,我还需要去学习了解。

                                                          三、

                                                          1、“心即理”和“理无心则无着处”,从中文上说得不是一回事,这也说明程朱的“天理”是外化于“心”。至于这个“心”能否用现代的“心理学”概念来替换,其实是没有定论的。

                                                          2、月兄不该误解,儒在孔子之前就存在,论语只是最接近孔子自己思想的文献。孔子在论语中没有“天理”“人欲”的论述。所以程朱理学的溯源,拿孔子说事是虚的。 即便是孟子那般机械、认死理,但其是否有过如二程朱熹这样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分开的表述?

                                                          3、月兄的完整回答应该是:没有出土过《孟子》的竹简,《孟子》各章都是汉代整理的,但是有《五行》可以证明《孟子》原文是先秦的。对吧?

                                                          插一句:月兄一直强调后续弟子与创始人之间有别,包括理解有别,以此用于为程朱理学之徒犯下的社会罪恶、与二程朱熹隔开。那么按此逻辑,首先孟子与孔子是再传关系,所以孟子和孔子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到了宋代通过三字经这样的通俗读物,才使大家感觉孔孟是一回事。对吗?

                                                          好像无论程朱还是阳明,都用好吃、好色以及小孩子说明“天理”、“人欲”、“良知”、“心”。所以我觉得月兄不能回避从这个角度展开谈,而是祭出一个“端”来当法宝遁了。

                                                          要吃好吃的,喜欢漂亮的,这个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习的?知道不应该吃好吃的,不应该喜欢美女,这个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了才知道的?月兄的答案是什么呢?

                                                          在这个角度,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有明显区别的。

                                                          “显然肯定皇帝是过分的”,如果月兄是这么个看法,那么就是否定了程朱理学的”天理“。月兄要实事求是,程朱理学没有平等的观念,心学借鉴了佛学中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也是砸理学锅的一部分。月兄反问我的那一句,我也可以反问兄:有明一代,士大夫们竞相以”谏“皇帝博名,奏章很多,月兄比我博学,可曾见有一篇说皇帝选妃不应该选漂亮的?选漂亮的就是过分?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与月兄共勉。

                                                    • 见前补充 4705643
                                        • 见前补充 4703901
                                            • 家园 明白社会作用,怎么会不明白这里?

                                              这里就是反过来啊。我在讨论学说的具体内容,而不是讨论社会作用。两者有关系,但不能等同。因为中间还有许多中介,它们决定了理解、选用、发展和落实。决定了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说要把事实/意义转化为一条具体的序列。因为这样才能明确主体,知道问题所在。比如生物学主体→社会学主体→行为学主体,是因为先天本性而性恶吗?是因为社会建构而性恶吗?是因为因缘际会和判断取舍而性恶吗?

                                  • 家园 这话是朱熹说的

                                    语出《朱子语类卷第五・性理二》

                                    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曰:“不须去著实通,本来贯通。”“如何本来贯通?”曰:“理无心,则无着处。”节。

                                    程朱和陆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如何理解。诚然,朱子偏向经验的一面而陆王偏向超验的一面。但双方都是知行相随,知行合一的。阳明的优势在于更为精准的表达出意识的结构。重申价值的意义。

                                    其实前文已经说了,这属于所谓知识论的问题,如果只是向内求知,那是什么格不出来的。俩人都是孟子的思路,即价值指引行动(得出知识)。但价值不等于知识。其他人认为心学近禅或者空谈心性出于同样的理由。

                                    如果明确理的含义,其实是可以格出来的。引用以前的说法

                                    穷理可以理解为发现事物背后的「理」,并且探索扩充我们的理念。比如一物需有一理,指的是整体性的理,或者说一样事物反映出来的意义及逻辑基础(组合)。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理念。而穷理的理,既包括整体的理,也包括具体的理,比如事物的某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此探索发展整体的理。总之,可以说是「通过理念把握(经验)世界」。

                                    问题在于理,即是具体的理,也是整体的理,即是心理学主体的理,也是超验主体的理。作为超验主体,即是包含一切理,也是一切理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理的共性(本体论)

                                    就竹子而言,实际上是从竹子出发,分析竹子的每一方面,然后综合出作为整体的竹子。然后再从作为整体的竹子出发,分析竹子相关的每一方面,综合出竹子相关的整体。这个相关整体还可以继续出发,综合出竹子与世界的整体。

                                    因为理学的理,最终是一个普遍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所以才会有人觉得像华严。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思路,儒道都有,万物一体嘛。所以国外才会翻译成连贯性。但如果对理的理解出现问题,僵化或者偏差(比如本体论),那么是什么结论都不可能有的。

                                    而且受限于知识水平,也很难说能够分析出多少东西。除非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材料,比如种植、砍伐、制作物品,性状、形象、价值比喻……当然还有更关键的,比如放大镜和显微镜……

                                    理学心学的问题在于,同样一个概念,会用不同的表述。再有就是,程朱偏向归纳,陆王偏向演绎。但两者实际上都有另一面,只不过是侧重不同,先后之别。鹅湖之会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分析一下,演绎总归是要有一定知识的,否则就是瞎猜。行中得知,而后演绎。而归纳总归是要有一定方法(价值)的,否则只会琐碎。知在行先,而后归纳。一个是实践出真知,一个是有目的的实践。两者能分开讲吗?

                                    所以最终还是看如何理解。

                          • 家园 这都有人投囧

                            自由理性当然是指西方意义的那种,是被下文定义的。上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神,用超验存在更合适,加上个人主义,实际上就是个人和超验存在直接沟通。和天人关系相仿。中世纪理性是从研究上帝发展出来的,近现代则是“把神的属性转移到其他存在领域”,也脱不开这种理性。

                            中国有理性,无自由。不是说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没有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自由意志。虽然也有近似物,比如独化论的无待。尤其是存在主义式的自由,中国显然不会否认生活有超验的一面。

                            究其源流,自由本身就是主客思维的产物,源于古希腊的政治独立和奴隶制度,进而构建出理性的代表,即nomos(法,政治秩序)。这在后来民族史上也成立。而中国只有一个天下。同时,法强调行动的因果性,即决定论的。而中国强调的却是过程和条件(因缘际会),即构成性的。

                            进而,中国并不存在作为理性个体(服从法),在自由这一基本原则下行动的人。只有追求自然(归属天),追求人性的无碍展露,自在的人。

                            这就回到了之前的文化基因,因为始终有一个更高实体作为自由的起点。自由是他的基本法则。

                            简单说,国外以目的论自由,中国以体验论自由。

                            上贴的出处

                            我们所知道的“ijtihad”(理性思辨),它涉及到独立判断的行使,尤其是上帝只能被独立的和个人主义的人类理性所领悟的观念。这种思想融入到了诸如阿尔-肯迪(al-kindi)(800-873)、阿尔-拉奇(al-Razi)(865-925),阿尔-法拉比(al-Farabi)(873—950)、伊本・西那(IbnSina)(980—1037)、伊本・路西德(IbnRushd)(1126—1198)以及阿尔-扎赫拉维(al-Zahrawi)(936—1013)等学者的著作中。这些思想也与那些激励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思想极为相似。阿尔-拉奇的重要观点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或推理,依靠个人的理解就能够直接获得所有(宗教的和科学的)“真理”。相应地,这只有在思维不受非理性的情感影响时才能实现:总之,“客观性”至关重要。同样,伊本・路西德(在西方以阿威罗伊而知名)也认为,科学探究只有打破宗教教条才能实现,并且只有基于合理的根据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近东(西方)由分别而自由,是以服从上帝为基础。中国由无碍而自由,是以自然发展为基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