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山
注册:2005-07-06 21:52:56
正六品上:朝议郎|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朝议郎|昭武校尉
💧141897
🌟18811
💓611
🌟18811
💓611
家园
很多同学受改开叙事影响很大,在我看来,改开叙事既不唯物,也不辩证,更非历史。 自说自话,梳理一下。 ...
主席的提问,不算标点符号共47字: [QUOTE] 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所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呐! [/QUOTE] 你单单扣出来“工业品卖给谁嘛”7个字,把主席之问中: 1、我国工业的服务对象(“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 ...
@雪夜灯光 接着给老王捧场。 ============ 改开后的乡镇企业基本都是集体所有制,用以区别全民所有制。其所有权既不是全民、也不是个人,而是乡村集体,是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柱。乡镇企业的衰败(以下把“集体所有制”省略),是一连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由有专门针对农 ...
从柴门夜归河友调研的情况来看,柴门的家乡是江西萍乡市。 下面看一下萍乡从1970-1985年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征购情况。 1970-1978年,萍乡粮食总产量从25843万公斤提升到30130万公斤,总计增长了42869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36万公斤,年均增长1.94%, 197 ...
主席对于苏联式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 一) 地方分权型计划(块块型)经济体制的兴起 在传统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中,中央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经济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国民经济事实上由行业部门的中央机构来管理。主席将苏联计划经济的这种特征通俗地概括为“条 ...
在这个帖子 [url=/article/4748022]前30年的市场经济有两种[/url] 跟河友的讨论中,我提到了新中国始终存在着市场经济: 一种是本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运作,结果产生了计划之外的运作或者易货交易。这种计划外的市场,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央计划经济的编制和控制能力 ...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是两三本帐,其实是四本或者更多。 一个是超级吹牛的,一个是公开发表的吹牛的,也就是北纬列出的一部分。 还有就是毛主席预估的,本来各地各部门是给了超级吹牛的,还有长期目标,然后毛主席凭借自己的判断纠左,下属不服,最后妥协数字是1070万吨,这点毛主席是和他们确认了的 ...
因为一个村总有老人和小孩,大概35%的人是无法参加劳动的,无法获得工分,因此也不可能饿死他们。一个普遍的基本政策就是每个人的口粮是不需要工分的。年终决算分的钱是卖余粮所得,农副产品收入和社队办企业利润。 一般意义上的送公粮,实际上分两种,额定产量15.5%上交,作为农业税,公社会 ...
与好事者扯淡闲聊😁 三、四月间,鄂、青、宁,冀、川五省区先后调整了省(区)委书记职务: [IMG]/picture/0,2204/1595_22190446.png[/IMG] [IMG]/picture/0,2204/1595_22190508.png[/IMG] [IMG ...
李强如果被认定不堪重负,就更没去中组部的道理。八月开会定了吗?没见有人联系到这是往届北戴河的时间段。往届大会多是十月十一月,只有97年开在九月。这就不仅仅是大盘已定了。但是,也要看消息透露的时间。 去年全国人大组织法改新,最大改动是人大常委会而非一年一度的全会,就可以任免国务院副 ...
捋一下传言的逻辑: 1、潜邸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成色杂驳、背景复杂,包括各个层次,疫情从武汉到上海、暴雨之郑州、加上马云事件之杭州,连续几个书记(包括疫情后传闻中从浙江调武汉未果的某书记),关键时候都掉链子,本来一个坑等一个萝卜,现在搞成了自己(其实不过是半路接手)的萝卜还不如坑多 ...
18D以来,针对积弊提出了“猛将出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有过县级主政履历的干部很引人瞩目,大家觉得这些干部了解基层生态、接地气。再就是,张维为他们总结的中国经验,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走到最高层的中国领导人们,大多具有主政两个或更多省级地方的经历,实际管辖过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施政经 ...
行分析。 本狐的基本设定是什么呢?就是:春花不接班。这是整个分析的基础,所以,一旦你坚持认为春花一定会接班,那就请弃之不顾,没必要看本狐瞎扯浪费时间。 推论一:春花不接班,意味着他不会在年底入场,当然不排除他三届居委、两届农业副之后于28年接替大海的位置得个安慰奖; 推论二:年底 ...
胡是急脾气就对了,没有急脾气,胡根本就不会被邓赏识,更当不上总书记,因为没有急脾气怎么把华国锋、汪东兴、陈永贵、吴忠、吴德这一票人给一个一个打下去?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是风云变幻的时期。汪东兴因为与江青的矛盾,挑唆华国锋伙同李先念、叶剑英等发动宫廷政变,拘捕了毛派四人团。然后 ...
意料之中,楼主的真实回忆又引发了争议,一方认为分田就吃饱了,立竿见影,无可置疑,另一方认为分田并不会显著增加产量,尤其是不会长期增加产量。实际上,两边都有道理,但两边争执的问题并不是同一个,一个是讲吃饱,一个是讲产量,这并不是一个等价的问题。 根据楼主的描述,楼主应该是皖西六安地 ...